环化学院关工委搭建“党团共建”平台,
老少结合、优势互补,“隔代亲”活动持续开展
2014年6月,在校关工委的关心支持下,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关工委积极利用外部有效资源,因地制宜,推动离退处西校区第十四、十五两个党支部和13级应用化学专业的团支部结对共建。从共建仪式暨首次对接活动至今,合理定位、科学安排,充分发挥了“党团共建”平台作用,促进“隔代亲”。
1、对象合适,奠定了“共建”基础
“共建”双方,地缘相近,老少结合,优势互补,为后续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。
离退处第十四、十五党支部,由蚕业研究所退休教师和工人组成,有条件参加共建的老党员20余人,大部分居住在西校区周边,与13级应用化学团支部地缘相近。老同志多经历、见证和参与了改革开放前后的重大历史进程,政治成熟、信念坚定,学有专长、经验丰富,有热情和精力为青年学生提供帮扶。而13级应用化学专业59位共青团员,他们踏入大学时间短,急需在思想认识、学习模式、环境适应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转型,渴望得到指点和引导。以此双方结对,优势互补。
2、规范管理,维持了平台的稳定
每学期开学初,召开工作会议,拟定阶段性活动计划,邀请结对双方负责人交流,及时总结经验,并策划、商讨下一步工作。
“共建”互动中,将结对团支部班主任纳入关工委工作小组,专项负责相关活动,保证计划的及时有效实施,并根据班级建设情况,鼓励同学在节假日、在课余期间就学习、生活等方面和老同志个别交流,促进老少深厚友谊的建立。
领导重视,亲自督导、指导并参与相关活动,充分保证活动经费,对相关人员予以相应补贴和嘉奖,维护了工作的积极性。
目前建立了两个稳定的交流基地,开展活动十余项,个别结对交流逐渐频繁,保证了“隔代亲”活动的持续稳定开展。
3、因地制宜,保证了活动的效果
结合学生实际需求,充分挖掘原有工作场地、专家资源,因地制宜,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。
一是利用校“爱心书屋”和西校区老年活动中心,建设为“隔代亲”稳定的交流基地。在“爱心书屋”,安排4名学生值班,每半个月到一个月,邀请老同志走入“爱心书屋”与大学生谈话,谈学习困惑、谈人生理想;同时,每双周周三安排学生去老年活动中心打扫卫生,并与老同志唠嗑、打兵乓球等。
二是利用蚕业研究所资源,带领学生游历西校区,走进蚕桑资源库,为同学们讲校史,讲与之相关的抗战史。
三是利用老同志所长,开展书法、剪纸等传统文化交流活动,开展日语等学习活动,在多功能厅、在老年活动中心,甚至在老同志的家里,都留下了他们亲切交谈的身影。随着同学升入高年级,拟定邀请相关的专家在考研、科研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指导。
四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。抓住春节、重阳节等节日,促进老少的交流。尤其在校关工委为纪念抗战70周年举办文艺汇演之际,10余位老同志和40多名同学组成合唱团,经过一个多月多次的磨合、排练,老同志认真严谨的作风,影响了每一位参加的同学,一曲《放牛娃,王二小》,感动全体在场的观众,也让“隔代亲”迅速升温。
结对一年多来,通过不间断的团体互动和个别交流,极大的发挥了退休党支部老党员的作用,同学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受到老同志丰富的阅历、淳朴的感情、开阔的眼界和认真的态度所影响,所在团支部团结、进取,有着超强的凝聚力,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该班级在这一年多中,获得两次校“优良学风班”、一次“文明寝室班级”荣誉称号,在院大合唱中获得一等奖,并两次代表学院到校参赛。其中,获得国家奖学金一人,人民奖学金18人,担任在院学生会主席团中任职2人,部长任职21人。
退休党支部和大学生团支部“隔代亲”结对,优势互补,资源共享,解决了学院老同志人员不足的困境,在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。环化学院将持续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,在学生后两年的学习中,让“隔代亲”活动更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。